课程建设
首页  >  人才培养  >  旗下产业  >  课程建设  >  正文
信号与系统

作者: 时间:2020-07-24 点击量: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信号与线性系统

课程编码+选课编码

(教务系统中的编码)

03330149+信号与线性系统-0001

课程类型

○文化素质课 ○公共基础课 ●专业课

实验课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开课年级

二年级

面向专业

电信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等

64

4

先修(前序)课程名称

高等数学、电路分析等

后续课程名称

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等


二、授课教师(教学团队)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

(序号 1 为课程负责人)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务

职称

电子邮箱

教学任务

1

夏舸

电子系

副教授

52738434@qq.ocm

主体课程

2

肖适

电子系

主任

副教授

13432766@qq.ocm

课程统筹

3

杨亚莉

电子系

讲师

40928530@qq.ocm

主体课程

4

王闵

电子系

副教授

187354168@qq.ocm

主体课程

5

张轶

电子系

讲师

627175534@qq.ocm

材料汇整

授课教师(课程负责人)教学情况

(教学经历:近5年来在承担学校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获得教学奖励方面的情况)

 近5年来在承担学校教学任务,包括信号与线性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等课程教学。

 教学研究:2018年申报并获批校教研项目一项。

教学奖励:2018年获校年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二等奖,2019指导员工参加第六届“大唐杯”全国老员工移动通信技术大赛获省赛一等奖,2016年指导员工参加西门子挑战赛获省赛三等奖。





三、课程目标

根据公司办学定位、员工情况、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以及课程自身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员工在学习本课程后应该达到的如下知识、能力水平:

知识水平:员工应掌握信号与系统的两种基本描述方法(“式”与“图”),两类基本分析方法(“时域”和“变换域”),建立“系统”改造“激励信号”,得到“响应信号”的重要思想。理解“谱”的含义及其在具体信号处理以及传送系统中的应用,了解傅里叶等变换域分析中的信号(矢量)分解等。

能力水平:1、为后续学习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课程打下良好基础;2、初步具备从信号与系统角度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提升理性思维品质和逻辑思辨能力。


四、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等情况


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自电子系建立以来,“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就一直被电子系各专业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对应64学时及4学分的专业必修考试课,设课至今,未有变化,这是由电子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课程本身的内容性质决定的。鉴于其重要性,各专业除不断充实、凝练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流程外,在最近五年中,还相继配套了该课程的实验课及课程设计,以加强对于课程理论关键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但也正因为其基础,该课程也具有理论性强、公式复杂,内容繁多的“高难度”特点,教师教学中容易出现侧重公式计算或原理推导的“数学流”问题;员工学习容易出现目标不明确,理解困难,信心不足,以及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失去学习兴趣的问题。


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在课程内容上,首先我们通过凝练课程的“三核”(问题、思想、内容),“两点”(重点、难点),进一步加强了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同时,还加强了本课程与相邻课程内容上的衔接与呼应。其次我们改进了以往单纯的黑板加讲解的形式,增加了课程部分重难点内容的支撑视频及动画flash演示材料,加强了抽象内容表达的具体性和直观性,而且随着多媒体教室条件的改进,以及各种优质网课资源的获取,通过整理、优选、融合进课堂教学内容,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具体,并随着开课学期不断“迭代”改进;最后,为进一步加强员工对于课程关键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实际运用,我们购置了课程仿真eLabsim软件,开设了与课程配套的实验课及课程设计,有效配合了课程的理论教学。

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信号和线性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具体如下:

信号与系统的描述,信号的脉冲分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判断;连续(离散)时间系统的单位冲击(样值)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卷积(和)运算,利用卷积(和)求系统零状态响应傅里叶级数的“三式两谱”, 傅里叶变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抽样信号的频谱及抽样定理拉普拉斯(s)变换、z变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利用s、z 变换分别求解连续(离散)时间系统的“五大响应”利用系统函数H(s)H(z)的零、极点,分别判断连续、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等。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

根据“信号与系统”核心内容的结构特点,课程内容按顺序分为连续时间信号系统与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两大块,每块内容按顺序又分为时域分析法和变换域分析法,简记为:连续(时域à变换域)à离散(时域à变换域),呈现一定的“节奏感”,类似音乐的节拍,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并行性”,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帮助员工化繁为简,明确学习目标对象,并有意识运用类比的并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平时通过作业、考勤和课堂表现三方面按比例形成平时成绩;学期末时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形成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合成员工最终考核成绩,详细算式如下:

总的考核成绩为:

总成绩 = 50% *(平时成绩)+ 50% *(期末考试成绩)

其中:平时成绩 = 50% *(作业)+ 30%*(考勤+ 20%*(课堂表现)

课堂表现: 如回答问题情况、表现积极度等。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课程评价:“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授的是从事信号类工作和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作为电子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学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但另一方面,“信号与系统”因其具有理论性强、公式复杂,内容繁多的“高难度”特点,教师教学中容易出现 “数学流”问题;员工学习容易出现目标不明确,理解困难,信心不足甚至失去学习兴趣的问题。

改革成效: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改进,一方面,使得老师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点的阐述既可以重点突出,又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因此更加全面深刻、生动形象,有效避免了教学“数学流”的问题;另一方面,凝练后的课程内容更方便员工学习内容“定位”,明确学习目标。同时由于授课内容采用了员工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从而有效增强了课程理论知识点的亲和度,在提高员工学习效率、提升学习信心的同时,也极大激发了员工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另外,通过开设与课程配套的实验课及课程设计,员工能够亲手做出结果,看到现象,在巩固所学的同时收获的成就感,对于员工增强学习信心,浓厚学习兴趣作用明显。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

(概述本课程的特色及教学改革创新点


本课程的特色:

1、通过凝练课程的“三核”(问题、思想、内容),“两点”(重点、难点),进一步加强了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凸显了课程内容结构的“节奏感”(教师并行地“教”和员工类比的“学”,可有效提高课程教与学的效果)。

2、注重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注重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配合,可有效帮助员工完成对课程知识点的从了解到理解到运用的不断深化过程。

教学改革创新点

1、帮助员工逐步建立 “教师视野”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引导员工从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认识本课程,建立课程学习的“课程境”;引导员工从课程内容的逻辑脉络结构上认识本课程,建立课程学习的“课程体”。员工不是在孤立地学习“信号与线性系统”这一门课,也不是孤立地学习课程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员工克服课程学习中常见的因“视野障碍”的盲目性导致的学习效率低下问题。

2、帮助员工能够直观理解与熟练掌握课程的一些关键知识点,避免因其抽象性产生认知困难而引起学习的心理障碍的“形象化”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配合,“层次性”(了解à理解à运用)引导员工建立起对于目标知识点的具体形象感。

“立体化”教学和“形象化”教学分别从全局和局部帮助员工把握本课程。



下一篇:电机与拖动